供应链融资的本质
供应链融资实际通过对有实力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控制,针对链条上供应商、经销商及终端用户等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提供的以货物销售回款自偿为风险控制基础的组合融资服务。通过提供链式融资,推动整个产业链商品交易的连续、有序进行。在 “供应链” 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注入配套企业,就等于进入供应链,从而整个 “链条” 运转,使该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得以提升。借助银行信用支持,为核心企业配套中小企业赢得更多与大企业合作的商机,实际就是借助大企业良好商业信誉,强大的履约能力给中小企业融资。
贷款的类型 - 经营贷
经营贷是为满足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资金需求而设立的贷款。它可以用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银行在审批经营贷时,会重点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情况以及企业主的信用状况等。比如,一家小型服装厂,为了引进新的生产设备提高产能,向银行申请经营贷。银行通过对其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了解到企业经营稳定,盈利状况良好,且资产负债率合理,终批准了该厂 50 万元的经营贷,贷款期限为 5 年,利率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风险评估确定为 6%。企业利用这笔贷款顺利引进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营效益也越来越好。
融资渠道 - 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债券是一种债务凭证,企业向投资者发行债券,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债券融资的优点是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且不稀释股东控制权。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债券融资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例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了期限为 5 年、年利率为 4% 的企业债券,筹集资金 1 亿元用于项目建设。投资者购买债券后,每年可以获得 4% 的利息收益,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获得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同时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债券融资也存在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可能无法按时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导致信用危机。
融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 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企业在融资决策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融资成本包括资金的利息支出、手续费、佣金等费用。不同的融资方式融资成本差异较大,例如股权融资虽然无需偿还本金和支付固定利息,但会稀释股东权益,且企业可能需要向投资者支付较高的股息或红利;债券融资需要支付固定利息,且发行债券可能需要支付承销费等费用;银行贷款则需要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隐性成本,如抵押物评估费等。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需要综合计算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选择成本的融资方案。例如,一家企业计划融资 1000 万元,通过计算发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为 6%,每年利息支出 60 万元;发行债券年利率为 5%,但加上承销费等费用,综合成本相当于年利率 5.5%;股权融资虽然无需支付利息,但预计会稀释 10% 的股权,且未来可能需要向股东支付较高的股息。经过权衡,企业终选择了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