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率为基本特征的资源循环型经济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借助不断革新的现代化技术助力规模庞大的建筑废弃物再循环利用,不仅是行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痛点,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与生活、工业废弃物相比,建筑废弃物具有量大、毒害相对较少和综合利用率高的特点,因此又被认为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建筑行业的“第二资源”。根据我国制定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要求,建筑废弃物处置要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并鼓励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
从具体实践来看,近年来不少地方都纷纷就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出台了意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鼓励和支持。一些目光长远、致力于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企业也就如何“变废为宝”并形成产业链、创造产业经济效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而言,以建筑废弃物再循环利用为重要突破口,未来建筑行业距离资源循环型经济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筑废弃物真的“无处安放”?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建、修建、拆除与重建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隐患。加之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建筑废弃物将“无处安放”。
以广东省为例,据统计,目前该省每年的建筑废弃物高达1.3亿吨,但受土地资源稀缺的制约,城市建筑废弃物堆填区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建筑废弃物的增长速度。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广州每年将产生4000万吨建筑废弃物,而深圳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将超过9000万吨。如果按照1万吨建筑废弃物堆高五米将占地三亩的标准进行测算,广州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将占地1.2万亩。而深圳若在中心区垂直填埋处置,每年900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将堆高至16.3米,到2020年将堆高至65.4米,相当于22层楼的高度。在此形势下,寻找一条自然友好、合法规范、科学有效又经济合理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之路显得极其迫切。
可喜的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已明确。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建筑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地方层面,北京市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各级主体责任,建立了拆除工程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了资源化处置费用来源、再生产品推广使用要求和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截至2019年3月底,该市累计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点位103个。
“建筑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循环经济产能。相关报告载明,我国建筑废弃物年产量约35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5%,远低于欧盟(90%)、日本(97%以上)和韩国(97%以上)。如果大幅提高建筑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资源化利用,节约土地等资源,还能减少污染、创造产值、带动就业等,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从事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研究与实践的贵州兴贵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兴贵分析表示。
资源循环型经济道路任重道远
从资源循环型经济产生的市场经济效益来看,如果我国每年35亿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可直接创造产值6000亿元以上,并带动产值80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那么容易。
即便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一直在不断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我国建筑废弃物的处置目前仍处于简单化、无序化的状态,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偏低。据统计,目前广州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仅约3.3%,深圳综合率也只有22%。
对此,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中心主任李建新表示,只要将制度建设、运营管理、应用示范等各环节打通,建筑废弃物不仅能成为优质的矿产资源,还能实现节能减排,助力今后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在这一点上,贵州兴贵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实践值得借鉴。多年来,该公司围绕科技创新,投入了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探索以建筑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高精度砌块、生态护坡水工砖等系列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己建成年产80万立方米的高精砌块生产线,形成了年产400万平方米的磷石膏及高精砌块装配式墙体生产规模。年消纳建筑废弃物及磷石膏砌块100万吨以上,大大提高了建筑废弃物及磷石膏等的资源化利用率。同时,该公司通过引进国际水平的德国玛莎全自动砌块生产线及德国垒码乘全自动砌墙生产线,自主研发了装配式砌块墙移动工作站,实现了由砖(砌块)向墙的跨越,生产出了片建筑垃圾高精砌块装配式墙,填补了国内“砌体装配式建筑的空白”。
清华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就此表示,类似上述实践,通过利用资源再生的建筑废弃物生产砌块墙体,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减少了废物排放,还提高了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尤其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大大促进了绿色建筑发展,构筑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和生产区域之间的循环体系。
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广西柳州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产业园里,建筑垃圾经过处理转化为建筑领域的再生骨料,后“变身”成为新型墙材——轻质隔墙板。这类“变废为宝”的新型墙材产品,因具有墙面平整度高、隔音隔热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目前已在柳州、南宁等多个装配式建筑项目使用。
从建筑废弃物到装配式砌块墙体的“华丽蝶变”,让我们看到了建筑行业在资源循环型经济道路上更近了一步,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专家分析表示,整体而言,目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还很低,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到终去向的管理环节仍不完善,没有产生一个开放的链条,也没有形成闭环。接下来,还需各级地方政府加快落实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法规政策,明确主体责任,实行全过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