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西泠春拍中,北宋《开宝藏》附元代《普宁藏刊记》的两张残页以6万元起拍,在激烈的竞价中一路攀升,终以276万元成交,缔造了宋版单页的成交纪录。无独有偶,在中国嘉德2018春拍上,曹锟旧藏、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更是以1.104亿元的惊人价格成交,一举创造了古籍善本全球拍卖的新纪录。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交数据,不禁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曾被遗忘在角落、蒙着岁月尘埃的古书,它们究竟是否价值非凡呢?
当目睹这些拍卖纪录时,许多人会如游木一般,开始翻找家中那些明清时期的书册,暗自揣度它们是否也价值不菲。从一份2017年古籍善本拍卖成交记录排名(仅一年的数据)来看,无论是明清、唐宋,还是近代的众多古籍善本都有着颇为可观的价格。然而,若将古籍善本与古瓷、古画相比较,便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古籍善本在价格上似乎稍显逊色。例如,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的古瓷、古画常常能拍出数亿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而古籍善本过亿的成交案例则相对较少。这种价格上的差距,实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入探究古籍善本收藏领域,会发现它实则是近两年才崛起的“新贵”。在2011年以前,古籍善本的拍卖市场可谓经营惨淡,甚至曾出现过成交率为0%的尴尬纪录。但自2013年起,中国内地古籍善本的平均成交价格逐步上扬,2016年较2013年提高了73%。在海外市场,其增长态势更为显著,从2011年到2016年,总成交额从1.1万美元飙升至996.7万美元,平均价格也从2318美元跃升至4.7万美元。自2014年以来,古籍善本在海外的成交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门类,2016年更是达到了70%,成为海外及中国内地各门类中国文物艺术品中的佼佼者。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表明,古籍善本收藏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犹如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宝藏,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在古籍收藏领域,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籍旧书备受瞩目。宋元时期堪称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其雕版工艺精妙绝伦,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这些古籍宛如文化艺术的珍品,散发着历史的璀璨光辉。自明中叶起,宋元版本便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热点。明代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愈发精良,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精刻本因兼具质优价廉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综合来看,那些在版本、学术和文学史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古籍,无疑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倘若古籍保存完整、品相良好,其价值更是会成倍提升。例如,嘉业堂藏元刻全帙《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拍出460万元,康生旧藏程甲本《红楼梦》百二十回高达2403.5万元,这些高价成交的古籍皆是各朝代古籍价值的有力佐证。
古籍收藏并非易事,它对收藏者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古籍收藏在大众中相对小众。在判断一本古籍的价值时,主要有三个关键维度。其一,稀缺性至关重要,物以稀为贵,存世量稀少的古籍往往价值更高。其二,印刷技术决定了古籍的艺术品质和工艺水平,精良的印刷技术能让古籍更具观赏性与历史感。其三,文化研究价值才是古籍的灵魂所在。古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思想和文化内涵,那些对研究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的古籍,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在我国大力复兴传统文化的当下,古籍善本的意义不应仅仅局限于其市场价值。虽然瓷器、字画在艺术审美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古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才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核心所在。家中若有老一代留下的书本,不应仅仅将其视为可能增值的商品,而应作为传承文明的珍贵遗产珍藏起来,让下一代在古籍的墨香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延续文化的血脉,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熄灭。
古籍善本,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正缓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在现代收藏市场和文化传承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无论是其市场价值的逐步攀升,还是文化内涵的深远厚重,都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珍视,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